本期公略教育为各位考生带来了影响你生活的十四种效应。相信行测考试一定是很多考生需要努力攻克的一道坎儿。行测中涉及的知识面之广,考点之细,需要开始做到在积累的同时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公略教育温馨提示考生阅读下文,相信能给考生带来一定的帮助。
1、野马效应
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吸血蝙蝠,常叮在野马的腿上吸血。它们依靠吸食动物的血生存,不管野马怎样暴怒、狂奔,就是拿这个“小家伙”没办法,它们可以从容的吸饱再离开,而不少野马被活活折磨死。动物学家发现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极少,远不足以使野马死去,野马的死因是暴怒和狂奔。
对于野马来说,吸血蝙蝠只是一种外界的挑战,一种外因,而野马对这一外因的剧烈情绪反应才是造成它死亡的最直接原因。人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如不能宽容待之,一时情绪激动,甚至暴跳如雷,大发脾气,会严重危害自身健康。动辄生气的人很难健康、长寿,很多人其实是“气死的”。于是人们把因芝麻小事而大动肝火,以致因别人的过失而伤害自己的现象,也称之为“野马结局”。
2、聚光灯效应
聚光灯效应,又称焦点效应(spotlight effect),是1999年季洛维奇和萨维斯基提出心理学名词。有时候我们总是不经意的把自己的问题放到无限大,当我们出丑时总以为人家会注意到,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人家或许当时会注意到可是事后马上就忘了。没有人会像你自己那样关注自己的。
它的表现是,我们会普遍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换句话说,我们很在意自己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以至于我们倾向于认为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比别人实际给予的关注,要多得多。
3、毛毛虫效应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称之为“毛毛虫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在花盆周围不远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这些毛毛虫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
当我们的工作遭遇挫折或陷入停顿时,切莫像毛毛虫那样做毫无意义的努力,而应该转变思路和善于另辟蹊径,以便更有技巧、更有效率地工作,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1] 。出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再者,当目标领域有强大对手的情况下,就要另辟蹊径,找准对手的弱项和自己的优势。
5、飞轮效应
飞轮效应指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每转一圈都很费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飞轮会转动得越来越快。
人在进入某一新的或陌生的领域的时候,都会经历这一过程。如果要让飞轮转起来不花太大力气,条件是要有足够的坚持,这也意味着得用时间足够来保证。“飞轮效应”让我们看到胜利的曙光,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推动事业的飞轮,终有一天,它会自己飞快地旋转起来,而无需费多大力气
6、酸葡萄效应
“酸葡萄心理”是因为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挫折感时,为了解除内心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百年人生,逆境十之八九”。心理防卫功能的确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然而沉溺其间对心理生活却有显著的副作用。
7、破窗效应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破窗效应(英语: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该理论由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 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并刊于《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题为《Broken Windows》的文章。
如果你自己轻易说出自己的缺点,不足,那么别人就会指责你更多的不足,不要轻易打开自己的破窗户,对自己要有信心。一个有信心的人才有气质,每个人本来就是一辆新车,请不要打破自己的窗。
8、凡勃伦效应
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反映了人们进行挥霍性消费的心理愿望。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注意到,因此被命名为“凡勃伦效应”。
人也是一样的,想要得到“好价钱”,就要把自己琢成器,放在对的地方待价而沽,职场如人生,都是如此。
9、糖果效应
心理学家测试一群4岁孩子能否坚持在20分钟后吃糖,经12年追踪,不同表现的孩子长大后个性不同。这种从小时候的自控、判断、自信的小实验中预测出他长大后个性的效应,就叫糖果效应。
要善于抵制诱惑,不被眼前利益所迷惑。不要指望自控力会随着年岁的增大而自动增强,我们需要有意识的去锻炼。
10、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拉封丹这则寓意深刻的寓言后来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概念,被称之为“南风效应”、“南风法则”或“温暖法则”等。
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温暖胜于严寒”,平心静气地好好谈谈,往往能化干戈为玉帛。
11、三明治效应
在批评心理学中,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称之为三明治效应。
在建议和批评的同时,不忘认同、赏识、肯定、关爱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可以使接受批评者积极地接受批评,并改正自己的不足方面。
12、曝光效应
曝光效应,是指的是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社会心理学又把这种效应叫做熟悉定律,我们见到某个人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此人招人喜爱、令人愉快。
若想增强人际吸引,就要留心提高自己在别人面前的熟悉度,在某人面前混个脸熟,赢得好感。
13、鸟笼效应
假如一个人买了一只空鸟笼放在家里,过一段时间后,他会再买一只鸟回来。人们会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础上,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而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如果要养成读书的习惯,敞开的书比合上的书更容易让人阅读,可以试着把要读的书翻开放在枕边,这样做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14、登门槛效应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登门坎效应”对人的影响。
跟别人提要求时,一开始不要提过高的要求,先提小要求,再通过鼓励,逐步提出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