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中国》
回首过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勾勒出乡村美景的轮廓;“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乡间生活闲适自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艳丽不禁让人心向往之;但立足当下,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蚊蝇拿手抓,污染已上山下乡。古今环境对比差异如此悬殊,背后的关键在于生态意识的消逝,环境保护力度的减弱。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唯有树立起生态红线,牢牢守住环境底线,才能为发展巩固根基。
绿色生活,让环境更美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唯有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才能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才能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养起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也正因如此,要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倡导绿色低碳、环保节能的生活方式,借助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每个公民内心的自觉行动。
绿色发展,让发展更永续。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生态环境不可再生,转变发展方式势在必行。历史教训充分证明,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只讲索取不将投入,不能只求发展不求保护,不能只会利用不会修复。我们只有充分遵循自然规律才能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走上弯路,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因此,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引导产业转型升级,以绿色、创新、高效为方向,真正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让生态与发展相得益彰。
生态法治,让环保更彻底。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法治,总书记也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而种种环境问题的背后大多与生态环保体制机制不健全、生态法治不严密、违法惩治不到位有关联。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解决问题更应追根溯源,从法治入手,彻底解决生态污染难题。要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严格考核问责,对不顾环境盲目决策,造成污染推诿塞责,恢复生态执行不力的人,必须追求其法律责任,以终身追责确保生态红线的树立。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生态问题没有局外人,没有休止符。我们要主动解开名与利的小疙瘩,补齐发展与保护的短木板,对破坏环境者敢于扬鞭子,对求利心切者敢于泼冷水,真正将生态意识牢牢树立在内心深处。以绿色生活、绿色发展、生态法治的途径保护自然,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见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