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热点新闻 > 内容详情
时政热点:中国飞航事业60年背后的青年力量:青春铸剑 航天报国
2021-09-01 09:20:28    来源:    浏览:

  【导读】国家公务员考试、辽宁省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面试时间、社区招聘考试(培训)、基层工作者考试内容,三支一扶考试培训、政府雇员考试、银行招录考试、招警、招教、选调生、公选、遴选等最新招聘信息。事业单位考试考什么,国考真题,社区考试内容,沈阳公务员考试培训,辽宁公略教育还整理了每日时事政治新闻助力考生备考。

  青春铸剑 航天报国

  ——中国飞航事业60年背后的青年力量

  9年的光阴,可以写下一个怎样的故事?

  作为一名90后,郭思东9年前选择的人生关键词是“中国航天”。那时的他刚从技校毕业,连他自己也不曾想到,这4个字让他如获新生。9年时间,他和团队一举拿下多个重大型号核心部件的技术攻关、制造仿真,与此同时,“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技术能手”,一个个荣誉纷至沓来,而这一切都源于9年前与中国航天结缘。

  北京云岗,中国航天科工三院西大院的所在地,郭思东就在这里工作。当他第一次走进三院,就被眼前矗立着的“超越”雕塑所吸引,这个从凤凰造型中取义的雕塑,侧看像一把刺破青天的利剑,远看像一枚引弓待发的飞航导弹。

  从60年前开始,就是在这片土地上,一枚枚自主研发的国产导弹相继问世:新中国第一型岸舰导弹、第一型空舰导弹、第一型超音速飞航导弹……这些保家护国的重器背后,是来自祖国各地的年轻人,他们围了个院子,盖了几间厂房,中国飞航事业就此扎下了根。

  60年过去,这群人早已老去,但他们也曾拥有像郭思东一样的青春、一样的情怀与目标——为大国砺剑。

  锻造保家护国的神威重器

  “就是饿着肚子,拼了性命,也要把导弹搞出来!”这是刚建院时第一代三院人的共同心声。

  创业伊始,第一型岸舰导弹“海鹰二号”研制的关键时期,遭遇中苏关系恶化,援助专家撤走,图纸资料也都被带走了。艰苦的生活工作条件、严密的技术封锁,非但没有使飞航人退缩,反而激发起他们高涨的工作干劲。

  不久,时任“海鹰二号”总设计师的梁守槃,从篮球的结构得到启发,一举攻克了发动机油箱材料耐腐蚀性这一关键技术瓶颈。“海鹰二号”的成功让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聂荣臻元帅激动不已:“人民海军终于有了自己设计制造的导弹武器!”

  “大家将‘海鹰二号’称为‘争气弹’,意在争三院起家创业之气、争海军强大之气、争中华民族之气,志在甩掉‘洋拐棍’,闯出一条独立自主的导弹研制之路。”三院党委书记史新兴谈起这段历史仍憋足了一口气。

  1973年10月,三院一群年轻的科研人员在一个荒沟里开展试验。

  他们将导弹的发动机头部埋在地里,冒火的屁股朝天进行点火试验。科研人员站在百米开外的沟崖上,凝视着点火。试验最终成功。

  当时,这枚导弹没有被正式立项,由于它体积小,是个“黑户”,便被研究人员称作“小二黑”。

  1984年,当它亮相国庆35周年阅兵式时,外宾们都惊呼它为“中国飞鱼”。它在黄海试验海区六发六中,在某国进行发射表演时,一举命中靶船,从此威名远播。

  这背后是属于中国飞航人的付出与牺牲。

  刘永才院士在三院干了一辈子,他带领巡航团队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打破了诸多国外的技术封锁,以70%的技术创新,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代陆基巡航导弹。

  曾经,他也是年轻帅气的青年骨干,因为超负荷工作,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后来忙于在试验现场排除故障,导致胃病复发,出现大出血。被推进手术室时,他的血压已经降到了零。

  一旦摆脱病痛纠缠,他又回到工作岗位,往来奔波、挑灯夜战……一句“工作要紧”总是让身边的工作人员既敬佩又无奈。

  “活着干,死了算。”这是刘永才的口头禅,也是飞航人报国的初心写照。

  不做过客、不当看客,勇做先锋

  作战任务规划,以信息化的手段还原真实战场,是国防装备建设的最前沿。面对这个领域,中国航天科工三院90后高级工程师魏向元,如同一个被按下开机键的“机器人”,一刻不停地向前狂奔。

  魏向元查阅大量文献和专业知识,一边摸索,一边钻研。有一段时间,清晨的三院大院里,总能见到他左手拎着烧饼和豆浆,右手拿着笔记本一路小跑的身影。他常说:“航天人要发扬革命先驱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

  工作6年来,魏向元听过无数个飞航故事,其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和百废待兴的艰难起点有关。

  三院成立初期,政委郁文在入院教育第一堂课上说:“我们所从事的工作,上不能告诉父母,下不能告诉妻儿。”“‘活在三分院,死在云岗村,埋在八宝山。’要为祖国国防尖端事业奋斗终生,心甘情愿做一辈子无名英雄。”从那时起,爱国忠诚的革命精神回荡在老一辈飞航人的共同誓言里。

  先辈们在旧飞机场风沙飞扬的帐篷里餐风露宿,用废纸打浆再生的“马粪纸”做记录,经过5年多的奋战,完成了“上游一号”仿制任务,并建成了海防导弹第一个生产基地;在云岗后山上一个荒草蔓生的大土坑里,“小二黑”进行了足以载入史册的主发动机热试车。

  “我们飞航人不仅要不怕累,还要不怕犯错,只有秉持着严、慎、细、实的工作态度,才能将经验转化为知识,将工作做到极致。”魏向元说。

  作为多项重大工程和项目的总负责人,他负责牵头各家单位推动项目进展,工作强度大是常态,这名90后有自己的“缓解神器”——哼着歌或者喝点喜欢的饮料,能让他涌现更多的灵感。

  科技创新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坦途。在魏向元的工作电脑上,有一个区域被他命名为“经验池”,专门用于记录他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和总结的经验,把每一次工程实践和科研实践都当成提升自己的机会。

  从重点型号决战的火热现场到重大科研攻关的研发基地,从车间班组的生产一线到竞争激烈的商用市场,从抗击疫情的应急突击到重大危机挑战的斗争前沿……在飞航事业的舞台上,这些重大事件如一栋栋巍峨的阶梯基石,支撑着包括魏向元在内一批又一批青年科技工作者披荆斩棘。

  创新团队35岁以下青年比例高达85%

  一项“某联合战术级任务规划难题”的破解,将传统系统关键性能提升50倍;一架靶机型号81天完成9架次飞行试验,在国内无人机领域填补多项技术空白……

  破解这些创新技术的科研团队,是三院引以为傲的“宝贝”。更值得一说的是,该创新团队35岁以下青年比例高达85%。

  三院团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每年都有大批的优秀青年员工在关键技术攻关、自主创新设计中脱颖而出;预研创新领域甚至超过一半的“金点子”,都是由青年员工单独或联合提报。

  三院为此还建立了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每年投入1000万元创新基金,1000多名青年报名。对那些拥有自主技术和创新创意的青年来讲,创新平台和创意孵化支持是当下最迫切的需求,三院青科协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和平台。同时,三院还制订21条具体措施建立青创室、青创赛、青训营和青科协等双创体系,不断丰富扩充青年成长平台和机会。

  郑艺是青科协“未来作战体系与技术专业组”会员,她告诉记者,青科协会员紧密对接青年人才库,从横向上畅通了各序列的转换和交流通道,打破职业发展“天花板”。这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年轻人能够继承老一辈飞航人的优良传统,再立新功。

  至今,三院年轻的飞航人之间,还流传着一个经典的故事:一年秋天,在甘肃一个小站,某型号试验弹进场,导弹自备车厢被卸载在站台上,必须转挂到另外一列车上,可这两列车并不在同一轨道上,小站资源有限,没有多余的机车协助转运。

  时间紧急,试验队员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推火车。

  于是,在黄沙弥漫的戈壁小站上,出现了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几十个“文弱书生”喊着整齐的口号,迈着步伐,推着一节节车厢缓缓前进……

  举目回望,那一个个年轻的身影,是强大信念意志汇聚成一往无前的钢铁洪流。这个强大信念意志便是这群飞航人的使命:科技强军,航天报国。

热门课程
公略教育
公略教育
立即关注
公告中心
关注查看
学习中心
关注查看
咨询中心
关注查看
官方微博
关注
官方QQ群
加入 加入

客服

拨打电话

找资料

题库

微信

返回顶部